在考選部部長楊朝祥關切下,「波蘭習醫台生不得直接參加國考」的政策出現變數,一星期後,考選部政策大翻盤,其中過程被外界質疑黑箱作業、祕密決策、包庇護航,箇中內情啟人疑竇。
由於東歐醫科國際班並不包含實習課程,依《醫師法》,不能參與醫師國考,而東歐醫學教育的品質,至今也仍有高度爭議,雖自二○○五年以來已放行部分波蘭台生參加考試,但今年在衛生署與台灣醫學生的壓力下,考選部七月八日作出決策,要求波蘭習醫的台生須先取得實習學分,才有資格報考醫師國考,並在隔日發布新聞稿。
然而,這項兼具法源基礎、輿論支持的合理決策,卻在一周之內翻盤逆轉。七月十五日,考選部召開審議委員會,由政務次長董保城擔任主席,推翻了一周前的決議,事隔一日,火速寄出准考證給三十五名波蘭習醫台生,開放參加醫師國考,並得事後再補實習學分。
暫不論波蘭醫學教育完整與否,單就決策反覆的過程,其草率與不透明的程度,已足令人提出「考選部放水」的質疑。
決策不透明引發「放水」說
決策翻轉的起點,在於考選部部長楊朝祥要求「聽聽波蘭台生的意見」。在七月八日作出決策後,考選部從五間開設國際班的波蘭醫科中,各請來兩名台籍學生,向考選部報告當地的醫學教育,但十人代表是誰?考選部又是如何選出這十人代表?外界無從得知;而這十人所陳述內容的公信力,也就無從查證...
(精采完整內文請見《今周刊》657期,各大便利商店及連鎖書店均有銷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