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2009刊登於蘋果日報
台灣醫學院學生最近發起反對波蘭醫學院台生返台行醫的行動,雖然打著為台灣人健康把關的旗號,但是如果不全面檢討醫學教育政策,而只針對波蘭留學生,很容易讓人認為這些醫學院學生只是在捍衛自己的既得利益。
經濟學家看公共政策,通常有兩種看法:第一好(First Best)或是第二好(Second Best),但是第一好不一定是最好。第一好的政策是假設市場運行良好,資訊流通順暢,價格可以徹底反映市場供給和需求的平衡,消費者或是廠商都各司其職,而社會資源得到最佳的利用。但是在醫療市場裡,選擇醫生的消費者,對於市場上的商品,並沒有辦法像普通商品一樣,有充分的資訊,可以好好比較做出選擇。而且醫療服務並沒有 辦法退貨,有些醫療行為醫錯了,後患很大,所以讓市場自行運作會有不良的後果。第二好的公共政策就是體認到市場有不足之處,政府得出面協助,讓市場可以發 揮功效。
以醫療市場而言,政府可以發揮功能的地方就在於對醫生品質的管理。因為消費者沒辦法得到充分資訊,只能隨便亂選醫生,那至少政府可以保證每一個醫生都是好 醫生,所以政府可以規定只有具有醫生執照的人才可以行醫,而且執照的發放有嚴格的標準。政府只要做這些消除資訊不足的措施即可,剩下的交給市場運作,社會就可以達到第二好的境界。
政府不必包山包海
但在台灣,很多的政策不是從第二好的觀點出發,而是只要認定市場運作不行,馬上就膝射式地認為政府該包山包海地管制。從醫學教育的把關來看,最理想的是管制後端,比如說加嚴國考標準,並強化醫生再教育的制度。但在台灣,以前因為資源不足,讓想念醫學院的人都去念的話,會有教育資源浪費的問題,所以採取前端管制,從十八歲的高中畢業生裡選取少數成績優異的學生,訓練成為醫生。既然前端已經管制了,後端再管制,就會有醫生不夠的情況,所以國考不能太嚴。政府採取這樣簡便的方法對付市場失靈的後遺症,不是只有波蘭醫學生走後門的問題而已,受保護的醫生市場,消費者其實選擇更少,而且失去運作功能的市場也沒辦法淘汰壞醫生,同時總體醫生數目也不夠,鄉下地區找不到醫生的情況比比皆是。要救市場失靈,反而把市場給毀了,不但沒做到第二好,反而弄成第一壞。
今天的台灣已經不像以往,健保讓醫生地位下滑,而且台灣社會也比較富裕了,是可以修正以前具有計劃經濟色彩的醫學教育,朝第二好的目標前進。可以做的像是開放設立醫學系的限制,包含學士後在內,同時對國外醫學院做一全面的認證檢討,不再以地區,而是以單一學校作認證,也鼓勵無法考取台灣醫學院的高中生出國留學,如此一來醫生的供給增加,也可同時解決偏遠地區醫生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國考得提高淘汰率,執業醫生也得定時再受考,加強執業醫生的品質。如果醫學院學生採這樣的論點反對波蘭醫學生,我們應予百分之百支持。如若不然,我們對這些充滿私心的反對行為,也沒什麼好同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