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死亡手術到醫學系面試的失效

媒體怎樣報導醫界?醫界專業的觀點在哪裡? 歡迎論述,讓真相更完整的呈現!

版主: 版主021

回覆文章
頭像
mustela
V1
V1
文章: 1240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23, 2006 9:26 am
擁有感謝: 4 次

從死亡手術到醫學系面試的失效

文章 mustela »

從死亡手術到醫學系面試的失效

金蓋紅

在一個本應以「治癒」為核心的體系中,卻頻頻傳出醫師濫用技術、踐踏信任、任意開刀導致病患死亡的事件。這些不只是個案,而是對整個醫療養成制度的警鐘。當我們目睹醫師在手術台上如同技術表演者般操作生命,卻無視倫理底線,我們不得不回問:醫學系面試,是否真的具備鑑別「適合當醫師的人」的能力?

面試的初衷:選出有靈魂的醫者

近年來,醫學系面試制度逐漸從傳統筆試轉向多站式面談(MMI),強調同理心、倫理判斷、溝通能力與壓力下的反應。這些設計本意良善,試圖避免只憑成績錄取冷血技術者。然而,現實卻不斷打臉這套制度——那些在面試中表現出色的人,日後卻成為濫權的醫師,將病患信任視為可操作的資源,甚至在術式未獲共識的情況下大量開刀,導致多人死亡。

面試的侷限:表演者的舞台

醫學系面試,本質上是一場短期表現的選拔。面試者可以透過訓練模擬高同理心與倫理反應,但這些表現無法驗證其在權力、壓力與利益交織下是否仍能堅守底線。真正的「醫者人格」是長期養成與持續監督的結果,而非一場情境演練的成果。

更嚴重的是,面試制度偏重「表現」,忽略「動機深層」。若一個人將醫療視為技術舞台而非生命守護,面試難以揭露其本質。而在錄取後,醫學教育往往轉向技術訓練,倫理教育成為附屬課程,使得早期面試的選才意圖逐漸被稀釋。

醫療體系的斷裂:倫理失守的代價

當醫師在未經病患充分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高風險手術,甚至在術式尚未成熟的階段大量操作,導致病患死亡,這不只是個人失德,而是整個體系在倫理教育與監督上的斷裂。病患的信任被當作可支配的籌碼,醫師的技術傲慢凌駕於醫療規範之上,而制度卻無力阻止。

這些事件揭示了醫學系面試的失效,也暴露了醫療養成過程中對「Do No Harm」信仰的稀薄。若醫療體系不將「不傷害」作為貫穿全程的信仰,那麼再精密的面試,也只是選出更會表演的人。

結語:守住醫療的神聖性

醫學系面試可以排除部分不適任者,但無法保證錄取者未來不墮入技術傲慢與倫理失守。真正的鑑別度,來自於持續的倫理教育、臨床中的榜樣與監督,以及制度對病患權益的保護與醫師行為的約束。

我們不只是要改革面試制度,而是要重建整個醫療養成的靈魂。醫師不是技術者,而是生命的守門人。若我們不守住這個信仰,那麼死亡手術將不再是例外,而是制度的必然。
頭像
hjh
院長級
院長級
文章: 29470
註冊時間: 週二 8月 05, 2008 11:39 am
來自: Taiwan Formosa
表達感謝: 3 次
擁有感謝: 26 次

Re: 從死亡手術到醫學系面試的失效

文章 hjh »

面試官
也只是人而已
沒那麼神
回覆文章

回到「★媒體報導VS醫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