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滿18歲 衛署:優先看兒科
【陳柏因╱台北報導】腸病毒重症兒童應該看哪科,連日來引發爭議,衛生署官員昨表示,相信各科醫師專業,但對十八歲以下的人士,仍建議看兒科,因兒童許多疾病的症狀與大人不同,小兒科仍應是兒童優先就醫的選擇。
症狀異於大人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林頂昨表示,腸病毒初期症狀可能不典型,出現發燒等和感冒相似的症狀,他相信基層臨床醫師不管是兒科或是耳鼻喉科,都具備診斷和治療腸病毒輕症的能力,但若病童已轉為重症,耳鼻喉科醫師應將病童,送往醫學中心兒科醫師診治。
衛生署國健局副局長吳秀英表示,衛生署去年已行文各醫療院所,十八歲以下人士就醫應看兒科。當時參與此衛署公函決議的台大醫院小兒科醫師李秉穎昨表示,兒科疾病很多症狀與大人不同,病童應先由兒科醫師做全身性評估。
衛生署腸病毒重症審查委員、小兒科醫師黃高彬日前表示七成腸病毒重症兒看錯科,引發耳鼻喉科醫學會不滿,耳鼻喉科醫學會理事長蕭安穗甚至一度揚言提出告訴,但蕭安穗昨受訪時表示,會找時間與黃高彬溝通,不一定會提告。黃高彬昨也表明,尊重耳鼻喉科醫師的專業。
970121未滿18歲 衛署:優先看兒科
版主: 版主021
- rich
- V2
- 文章: 2894
- 註冊時間: 週三 8月 30, 2006 11:24 am
- 來自: Tainan
- hsuyc
- CR
- 文章: 613
- 註冊時間: 週三 7月 26, 2006 12:12 am
- 來自: 高雄
-
- V4
- 文章: 4281
- 註冊時間: 週日 8月 27, 2006 10:30 pm
Re: 970121未滿18歲 衛署:優先看兒科
這個厲害厲害----hsuyc 寫:哪可以請18歲以上的大人都不要看兒科嗎?
因為兒科在醫院受訓都是看小朋友
沒有看過大人ㄚ

To cure,occasionally
To relieve,often
To comfort,always
-------------------------------------
La Dolce Far Niente,Carpe diem!
To relieve,often
To comfort,always
-------------------------------------
La Dolce Far Niente,Carpe diem!
- DR.HSU
- Angel
- 文章: 20167
- 註冊時間: 週六 7月 08, 2006 8:45 pm
Re: 970121未滿18歲 衛署:優先看兒科
所以基層診所不管哪一科.不管大人或小孩都嘛加減看.不過要懂得趨吉避凶.這點最重要.
腸病毒重症誰都怕.醫學中心小兒科也怕.更何況是基層診所.尤其是人滿為患的小兒科耳鼻喉科診所.根本沒時間交待家長該注意事項.
印腸病毒重症注意事項請家長自行注意.或可補其不足.讓重症患者及早送往大醫院住院.
腸病毒重症誰都怕.醫學中心小兒科也怕.更何況是基層診所.尤其是人滿為患的小兒科耳鼻喉科診所.根本沒時間交待家長該注意事項.
印腸病毒重症注意事項請家長自行注意.或可補其不足.讓重症患者及早送往大醫院住院.
健保給付及醫院敍薪制度,讓部份醫師認為多開藥多做檢查處置,自己的 薪水便可以增加。忽略了對病患真正有益的治療。
較好的醫療制度應該讓醫師的業績與薪水脫勾。這樣醫師在診治病患時才不會因為自己的經濟考量而迷失了醫師應該執行的正確治療。
常態性抽審時,一般按規矩申報的小診所常受無妄之災,因為審查醫師為了有核刪業績,就會想盡辦法從雞蛋中挑石頭,因而造成嚴重不合理的核刪案件。
所以說穿了,常態性抽審只是個自欺欺人的樣板戲碼。刪者心虛,被刪者憤怒。
較好的醫療制度應該讓醫師的業績與薪水脫勾。這樣醫師在診治病患時才不會因為自己的經濟考量而迷失了醫師應該執行的正確治療。
常態性抽審時,一般按規矩申報的小診所常受無妄之災,因為審查醫師為了有核刪業績,就會想盡辦法從雞蛋中挑石頭,因而造成嚴重不合理的核刪案件。
所以說穿了,常態性抽審只是個自欺欺人的樣板戲碼。刪者心虛,被刪者憤怒。
- A-HSIEN
- 主任秘書
- 文章: 10039
- 註冊時間: 週二 6月 05, 2007 11:44 am
Re: 970121未滿18歲 衛署:優先看兒科
::台灣兒科醫學會聲明稿:: 發刊日期:2008/1/20
針對近日新聞媒體報導的腸病毒病童就診科別問題,台灣兒科醫學會發表聲明如下:
1.兒科醫師的專業是十八歲以下兒童的各種疾病,兒科專科醫師都受過至少三至五年的專業訓練,所以兒童病患就診當以兒科醫師為優先。政府醫事主管單位應針對兒童生病的就診科別,仔細評估後訂定優先順序並對於民眾之正確就醫觀念加以宣導及教育。
2.充分的兒童疾病知識、完整的兒科訓練與詳細的身體檢查是診治兒童病患的絕對必要條件,詳細的身體檢查則包括心肺、腹部等全身部位,不應只檢視咽喉、耳部與鼻子。
3.腸病毒感染不只涉及咽喉部的水泡與潰瘍,還涉及可能出現的脫水病徵、肺水腫、肺出血、心臟衰竭、神經異常等,所有診治腸病毒感染兒童的醫師,都必須具有能力檢查並分辨這些病徵。
4.診治腸病毒病童的醫師都必須遵守衛生署的防疫與衛教規範,對於疑似重症或已發生併發症個案,應能即時分辨、立即轉診並配合通報。為防止病童間的傳染,可能接觸腸病毒感染兒童體液的器械均應為可拋棄式,包括壓舌板與任何輔助器械。
5.高雄長庚醫院黃高彬醫師提出腸病毒感染兒童應優先由兒科醫師診治,為正確的看法。耳鼻喉科醫學會表示不排除採取法律行動一事,是對於醫師個人的不當威脅,台灣兒科醫學會至表遺憾。高雄縣衛生局局長黃志中對於此事的發言,認為黃醫師可能違反醫事法而必須交由法制室議處,是一種任意構罪的不當言論,且對黃醫師個人造成名譽上的傷害。台灣兒科醫學會希望黃志中局長認清事實,將兒童病患應優先看兒科醫師的言論引申為違反醫事法,將徒惹不必要爭議。
台灣兒科醫學會
林奏延理事長
李秉穎副秘書長
2008.01.20
針對近日新聞媒體報導的腸病毒病童就診科別問題,台灣兒科醫學會發表聲明如下:
1.兒科醫師的專業是十八歲以下兒童的各種疾病,兒科專科醫師都受過至少三至五年的專業訓練,所以兒童病患就診當以兒科醫師為優先。政府醫事主管單位應針對兒童生病的就診科別,仔細評估後訂定優先順序並對於民眾之正確就醫觀念加以宣導及教育。
2.充分的兒童疾病知識、完整的兒科訓練與詳細的身體檢查是診治兒童病患的絕對必要條件,詳細的身體檢查則包括心肺、腹部等全身部位,不應只檢視咽喉、耳部與鼻子。
3.腸病毒感染不只涉及咽喉部的水泡與潰瘍,還涉及可能出現的脫水病徵、肺水腫、肺出血、心臟衰竭、神經異常等,所有診治腸病毒感染兒童的醫師,都必須具有能力檢查並分辨這些病徵。
4.診治腸病毒病童的醫師都必須遵守衛生署的防疫與衛教規範,對於疑似重症或已發生併發症個案,應能即時分辨、立即轉診並配合通報。為防止病童間的傳染,可能接觸腸病毒感染兒童體液的器械均應為可拋棄式,包括壓舌板與任何輔助器械。
5.高雄長庚醫院黃高彬醫師提出腸病毒感染兒童應優先由兒科醫師診治,為正確的看法。耳鼻喉科醫學會表示不排除採取法律行動一事,是對於醫師個人的不當威脅,台灣兒科醫學會至表遺憾。高雄縣衛生局局長黃志中對於此事的發言,認為黃醫師可能違反醫事法而必須交由法制室議處,是一種任意構罪的不當言論,且對黃醫師個人造成名譽上的傷害。台灣兒科醫學會希望黃志中局長認清事實,將兒童病患應優先看兒科醫師的言論引申為違反醫事法,將徒惹不必要爭議。
台灣兒科醫學會
林奏延理事長
李秉穎副秘書長
2008.01.20
- 老烏鴉
- 指導教授
- 文章: 8938
- 註冊時間: 週一 9月 04, 2006 10:20 am
- 來自: 台灣尾
-
- R2
- 文章: 238
- 註冊時間: 週四 8月 17, 2006 5:51 pm
Re: 970121未滿18歲 衛署:優先看兒科
腸病毒合併有tachycardia就應該考慮轉診
問題是,有些ENT醫師根本沒有routine聽診
或有些arrythmia沒有聽出來(甚至tachycardia也沒有sense)
晚一天,可能病患的轉診已晚
我認為小兒科醫師能早期轉診的機率比較高
能否"診斷腸病毒"並不是重點
能"早期轉診"才有救病患一命的機會
問題是,有些ENT醫師根本沒有routine聽診
或有些arrythmia沒有聽出來(甚至tachycardia也沒有sense)
晚一天,可能病患的轉診已晚
我認為小兒科醫師能早期轉診的機率比較高
能否"診斷腸病毒"並不是重點
能"早期轉診"才有救病患一命的機會
- DR.HSU
- Angel
- 文章: 20167
- 註冊時間: 週六 7月 08, 2006 8:45 pm
Re: 970121未滿18歲 衛署:優先看兒科
routine聽診.聽呼吸音聽心跳.只要門診不太忙.基本上這些診察耳鼻喉科醫師都做得到.我在門診幾乎每個患者都有用聽診器去聽.矩陣 寫:腸病毒合併有tachycardia就應該考慮轉診
問題是,有些ENT醫師根本沒有routine聽診
或有些arrythmia沒有聽出來(甚至tachycardia也沒有sense)
晚一天,可能病患的轉診已晚
我認為小兒科醫師能早期轉診的機率比較高
能否"診斷腸病毒"並不是重點
能"早期轉診"才有救病患一命的機會

健保給付及醫院敍薪制度,讓部份醫師認為多開藥多做檢查處置,自己的 薪水便可以增加。忽略了對病患真正有益的治療。
較好的醫療制度應該讓醫師的業績與薪水脫勾。這樣醫師在診治病患時才不會因為自己的經濟考量而迷失了醫師應該執行的正確治療。
常態性抽審時,一般按規矩申報的小診所常受無妄之災,因為審查醫師為了有核刪業績,就會想盡辦法從雞蛋中挑石頭,因而造成嚴重不合理的核刪案件。
所以說穿了,常態性抽審只是個自欺欺人的樣板戲碼。刪者心虛,被刪者憤怒。
較好的醫療制度應該讓醫師的業績與薪水脫勾。這樣醫師在診治病患時才不會因為自己的經濟考量而迷失了醫師應該執行的正確治療。
常態性抽審時,一般按規矩申報的小診所常受無妄之災,因為審查醫師為了有核刪業績,就會想盡辦法從雞蛋中挑石頭,因而造成嚴重不合理的核刪案件。
所以說穿了,常態性抽審只是個自欺欺人的樣板戲碼。刪者心虛,被刪者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