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 ... 4%EF%BC%89
回應陶昌文醫師
2014年06月10日 更多專欄文章
日前,陶昌文醫師在《蘋果日報》論壇版投書「那些醫學背後的黑幕」一文,提醒社會大眾有關精神醫療與藥物治療背後,可能存在藥廠圖利的黑幕;同時該文也企圖以「科學立場」批判精神醫療「發明疾病」的問題。筆者同意在任何醫療的實踐過程中,必須謹慎檢驗過度「醫療化」的問題,但陶醫師的說法,恐在論述上過於簡化。
陶醫師暗示了抗憂鬱劑導致史哲維先生的自殺,在推理上恐過於粗淺,這樣的論述也忽略對人的個人與社會處境的細緻檢驗。而陶醫師所言憂鬱可能為其他生理器官因素造成,這與當今精神醫療臨床實踐當然是一致的,但問題來了,若憂鬱不是起因於特殊身體器官,那是什麼原因?
抽絲剝繭同理病人
疾病的產生,的確可能如陶醫師所提及,是被某些企圖圖利者所「發明」出來。然而筆者認為,疾病往往可能是受苦者在經驗與語義上與醫療論述或社會文化相互協商的結果。這個過程中的每一步,都充滿個人在疾病與自我認同的辯證,同時也考驗著精神科醫師在指認與治療疾病過程中,為病患的症狀與處境抽絲剝繭、藉由既有的醫學知識與同理心來嘗試為病人解決問題。
筆者也曾質疑陶醫師所提及新北市的過動篩檢的政策,但這必須站在一個同時檢驗社會資源與教育文化的立基點上來理解問題;然而這樣的質疑絕非只是單純的批判醫療用藥,畢竟藥物的使用本身亦存在著緩解症狀與改善問題的實證基礎,然而更細緻的批評,需要對社會文化問題進行一併的檢討,而非單純批評其診斷是表決而產生。即使診斷是經由表決產生或取消,我們更應該注意表決的行動背後的臨床經驗觀察,以及精神醫學建制化過程中,醫學診斷如何回應變遷中的社會而帶來人的行為與症狀的變化;這其中當然帶有以其自認科學方法來解決問題的目的,其意義也比「黑幕」一文的論述複雜得多。
陶醫師似乎對「同性戀從精神疾病中除名」的過程也經由投票表決,帶有負面的看法;但這是精神醫療改革過程中相當精采的一環,凸顯的是精神醫學工作者對人的問題的理解所採取的謙卑立場。醫學當然也有可能出現傲慢的時候,陶醫師所提醒的藥廠利益,或是基於研究發表而可能產生捏造事實的情事,在當今的醫學與科學界,都仍不斷地發生。
拒絕治療延誤病情
感謝陶醫師的用心,提點精神醫學界所需要謹慎檢討的問題,筆者身為臨床工作者,實在也需要對反精神醫學論述抱以虛心受教之態度。在反精神醫學論述中,在國外常見的是山達基的論述,在國內,近日這類的論述有逐漸增多的趨勢,可惜的是這些意見往往較不傾向直接揭露其所屬的組織教派立場,因此留給民眾對可能承受精神相關疾病而尋求協助時無所依從的困境,以及醫學界對話的困難。
如果可行,我們也期待陶醫師站在其所屬山達基組織的公民人權協會(CCHR)立場,更進一步為民眾解釋在拒絕精神醫療之後的具體做法,以及科學上的成效,或許也能讓戮力於精神醫學臨床實踐與研究的同仁們有所參照,也讓民眾有辨明事實的機會。否則,一味地提出似是而非地批判,反而有可能讓病人延誤治療,失去享有健康的權利。(全文請見《蘋果日報》網路即時論壇)
馬偕醫院新竹分院精神科主任
焦點評論:精神醫學不是「黑幕」 (吳易澄)
版主: 版主021
-
- 註冊會員
- 文章: 226
- 註冊時間: 週二 9月 06, 2011 9:12 pm
-
- 副院長級
- 文章: 12435
- 註冊時間: 週六 7月 08, 2006 9:27 pm